[范剑勇]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发布时间:2001-09-21 浏览次数:

文献出处:宏观经济研究, Macroeconomics, 编辑部邮箱 2001年 09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 要
  本文是在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实证分析改革过程中中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及 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偏离通常的生产率估计的方法争论,采用历史事实描述的方法,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实证分析中多阶段估计的累积误差。一、就业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前,政府严格控制工农产品价格和农业劳动力外流,不仅使工农产品平均净利润出现 极大差异,且使劳动力在各产业的配置受到极大制约,本来可由市场引导的合理就业结构被 扭曲,农民人均效用水平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巨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1978年农业部门劳 动边际产品价值只有63元,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的劳动边际产品价值分别高达1027元、 729元、1809元(Chow,1993)。另外,扭曲的就业结构导致1953—1977年期间,劳动投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仅213%,全要素生产率仅-203%,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99 %(李京文、钟学义,1998)。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放松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和逐渐取消了产品价格管制。前者表现为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不减少农业生产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由此产生 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后者表现为...  

全文下载: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pdf

学术论文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