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经贸合作:变轨快进
发布时间:2014-06-25 浏览次数:
中英经贸合作:变轨快进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张萧然 日期:2014-06-19 访问量: 885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摁都摁不住你知道吗?摁都摁不住。”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周小明用如此生动的语言来形容中英双边贸易的增速。22%,这是中英今年1到5月的同期增速,而与此同时,中国整个对外贸易增速仅有0.2%。

      在中英经贸如此火暴的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本月16日开启的访英之旅所达成的共识显得有些水到渠成。打破惯例,李克强17日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了会晤,并见证了中英双方签署的300亿美元“创纪录”大单。

      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建立10周年、中英建交30周年之际,中英经贸的火暴场景以及中方高层的访英似乎构成了一个隐喻,预示着中英之间政治上的插曲终究难以阻挡中英经贸合作的洪流,而且随着两国经贸规模的扩大以及合作的深入,双方关系将开始变轨快进。

      “搭上中国快车”

      “我说,表扬了我,批评了你可能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在英国你想一件事情得到一个声音可能很难,我也没有这样的期待。”针对记者“昨天英国的副首相很尖锐地批评中国的人权,你有什么反应?”的提问,在17日与英国首相卡梅伦进行了中英总理年度会晤之后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如此回答。

      和而不同,借助此契机,李克强再次申明了中国的外交策略,而这一理念显然也得到了卡梅伦的认可。自从中英两国政治关系被冰冻18个月后,英国对中国的外交策略日渐务实和变通。改变外交策略,卡梅伦显然是花钱买了教训的。

      “我们过去在谈到欧洲时会说,英国、法国、德国。但不幸的是,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很多机会都被错过了——而我们都知道这一切背后的原因——现在人们开始说德国、法国和英国。”借用英法德三国在中国民众心中排名的先后秩序,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为英国总结了英国所付出的代价。

      这里所谓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卡梅伦没有想到接见达赖喇嘛的后果如此严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沈国兵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自此中英两国政治关系被搁置了18个月,但与上世纪90年代的冰冻相比,这次冷冻期显然要短得多,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英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以经贸往来为纽带的“破冰之旅”再次显示出威力。

      具有“稳定器”和“压舱石”之称的经贸合作依然是此次李克强访英的压轴戏。最大不同的是,2013年中英双边贸易额已达700亿美元,是10年前的3倍多。

      6月17日,中英共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联合声明》(以下简称中英联合声明)则再次重申,继续致力于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表示,除全球化的背景外,贸易规模剧增的最关键因素还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崛起。“中英之间的贸易规模,经贸合作的领域、宽度和深度,与英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差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本身的发展。”

      宋泓认为,作为一个快速增长和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吸引力和重要性显得更重要一些,因为这个市场在不断地扩张和增长。任何一个老牌的发达国家都想搭上这个快车,因为他们国内的市场增速非常缓慢。

      由于一些非经济因素,英国在吸引中国人的消费方面远远落后德法,中国这个未来全球最具潜力和实力的消费市场目前所爆发出的购买力一再被英国拒之门外。

      据游说组织英国对华签证联盟主席Andrew Murphy介绍,每年到访欧洲的近160万中国游客中,只有15%持有英国签证,这意味着每年10多亿英镑从我们手边白白溜走,转而流入了法国和德国人的口袋。

      对于经济刚刚恢复、资金紧张的英国而言,这些唾手可得的收入白白溜走无疑是令人沮丧的,相关的改变已经显现。中英联合声明表示,中英双方将对当下繁琐的签证申请程序进行简化。

      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出口额同样不容乐观。2013年,英国对中国101亿美元的贸易出口额,不仅大大低于高达734亿美元的德国,也低于法国近100亿美元。

      不过英国将迎来好运。德国财经网宣称,李克强此次为期三天的英国之行,将为这个经济处于阴沉的国家带来灿烂阳光。据悉,李克强访英期间,双方将签署超300亿美元大单,仅17日英国石油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的为期20年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就高达200亿美元。

      英国广播公司还专门分析了强大的中国代表团组成:与中国总理一道来访的企业,从进出口商会至国家电网,从金融投资到地板与服饰公司,连河南的小额贷款公司也来一道寻求机会,可谓包罗万象。

      对于一个以金融服务业立足的老牌发达国家而言,沈国兵认为,英国更为看重人民币这个跨界结算的蛋糕。中国目前贸易进出口额已占全世界的19%,中国正积极推动人民币汇率结算来防范汇率风险,伦敦无疑想率先把握此机遇。

      从“单行线”到“双行道”

      “100多年前,正是英国商人的违规铺设,让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投入运营的铁路;而百余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中铁集团又已经开始酝酿着为英国国家高铁的支线工程慷慨解囊了。”英国《金融时报》上的一篇报道用这样具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例作为开头来折射中英经贸的变化。

      的确如此,百年后中英经贸依然往来频繁,但其内容已是天壤之别。如果说100年显得太遥远的话,我们把时间段缩至近十年来看,此变化同样清晰可见。

      不变的是,英国仍是中国外资的重要来源地。据官方统计,截至2012年11月,英对华直接投资181亿美元,在欧盟内对华直接投资位列第二,仅次于德国的206亿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英国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第四大投资目的地国。中国驻英国使馆商务处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并购金额高达80多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近1/8。在过去的18个月,中国对英国的投资额超过此前30年的总和。

      为此,3个月前,中国国家发改委专门发布了《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指南》,这是中国首次对个别国家发布投资指南。

      也就是说,中英之间的相互投资正从“单行线”升级为“双车道”,而且双向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大,投资格局更为平衡,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领域已从单一的商品贸易涵盖制造、金融、基建、零售以及文化等广泛领域。

      据宋泓介绍,“任何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发展的改变,都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开始是引进外资,因为缺少外汇和资本,尤其是核心领域;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能力的增强,开始对外投资,最后达到一个双向的平衡;再往前走,对外投资规模就要大于引进外资。”

      这就是从单纯地引进外资阶段再到引进和对外投资相结合的阶段。宋泓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到对外投资规模和引进投资相平衡的阶段,不过已经越来越接近了。“去年我国对外投资六七百亿,引进外资1000亿。”

      据悉,中国在英国投资的涉略非常宽泛,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制造等,到涉及民生的泰晤士水务公司,再到关乎国家未来的宏大项目核电站、高铁和希斯罗机场等,都有来自中国的投资。

      不过与邻国德国相比,英国在吸引中国投资方面还是稍逊一筹。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安永最新发布的年度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对欧洲的所有投资项目中,英国市场只分到了19%的份额,而德国的比重则达到44%。报告强调,对中国海外投资吸引力的相对不足,已成为英德之间最显著差距。

      英国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中英联合声明指出,“英国对中国企业近年来加大赴英投资力度表示肯定,欢迎中国企业继续投资英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核电、高铁、海上风电和光伏项目。”

      吸引中国投资不仅是出于赶超的因素,还与英国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有关;而吸引中国企业对英国投来青睐目光的不仅只是英国的环境、位置等因素,更来自于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发达国家在技术上所具有的优势。

      据悉,借助李克强此次的访英之旅,中英两国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文化产业、能源、医药研发等领域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此外,不仅投资结构在升级,中国贸易的出口结构同样在升级。与过去10年的衣帽鞋袜不同,在中国拟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之时,高铁、核电项目正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对于此次李克强的访英之旅,宋泓表示,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建立1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随着两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中英双方都希望双方关系以后受非经济因素影响得更小一些,能拥有一个更长远、稳定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外交还是经济合作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