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上海自贸区金融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发布时间:2013-10-30 浏览次数:
孙立坚:上海自贸区金融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2013年10月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对于上海自贸区内今天采取的“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很多企业、金融机构,甚至决策监管部门,至今为止都还不是很适应,但却出现了内资企业争先恐后“先拿地进场再说”的局面。长期以来,大家已经习惯了“正面清单”和“政策红利”的运作模式,所以,这次不少人还是“坚信”只要政府想要做的事情,日后一定会出台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来促使它成功。于是,在这样的认识限制下,很有可能,一旦未来利率和汇率以及资本账户完全开放,那些持观望态度、没有准备好的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就会陷入到谋求“高收益”的短期盈利的陷阱中,而海外热钱也恰恰会在那时乘虚而入,火上加油,从而导致园区内会先发生“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那种“非理性繁荣”的局面,而不是政府所期待的、通过自贸区建设来形成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种可持续的开放模式。

  所以,在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战略进入到一个全面推动阶段之际,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国际经验比较,从中得出了最明确的政策建议就是:一些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市场开放“速度”快慢的问题上,也不在于金融“创新”能力的高低上,甚至金融自由化的“顺序”安排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最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是否能够坚持做到金融开放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匹配的状态!否则,只注重速度、能力、顺序的管理问题,而忽视了“金融很容易超脱实体经济”向前“跃进”的这一重要特征,那么,当这种“非理性的繁荣”最终麻痹了监管的意识的时候,就一定无法避免危机爆发的悲剧命运。

  围绕实体经济完整的“价值链”(俗称“微笑曲线”),探索今天“差异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一阶段的必然选择。今天上海自贸区内的“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正好给了我们有幸参与到自贸区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一次很好的调动全球金融资源、打造中国经济强国模式的绝佳机会。为此,我们根据“微笑曲线”中实体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梳理出基于“国际经验比较”得出的以下“八大金融服务”的发展模块:

  中国产业升级的紧迫感和外在压力必须要让金融服务模式去开拓一条全新的“企业家(科技创新)金融”的服务模式(微笑曲线的最左端,美国经验)。

  现有的中国银行业的贷款模式根本无法胜任差异化业务特征的小微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利用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平台,充分调动海内外社会高净值人群和成功企业的财富收入以及产业资本去支持回国创业的海归人才和受过良好高等教育训练的知识人才的创新业务。甚至可以引进海外成熟的天使基金团队,并动用一部分国家的创新资金,经由第三方项目评估的专业机构认证和专业金融部门的运作,来支持小微企业的创新。因为一旦项目成功,它的收益汇报与成熟产业相比,获利时间“长”而且高”,这很符合政府的长期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要求。资料表明,在美国购买长期“高收益债券”的主体,不是个人投资者和权益类机构投资者,而是保险机构、养老金机构等长期资金管理团体。中国今天的这类与民生相关的长期资金却苦于没有很好的“价值投资”渠道和专业化能力强的金融团队。

  另一方面,作为政策建议,我们还希望缺乏人力资源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家,应该调整自己的盈利模式,抓住上海自贸区这次千载难逢的准入机会(体现“竞争中性”的原则),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向支持青年人才的“慈善家”转变(而不是做自己不擅长的银行家!),以自己积累下来的、宝贵的“产业资本”,和当下最称职和最专业化的海内外的“金融团队”相结合,然后再努力去寻找最有创新精神和才干的“青年企业家”??这样三者的有机结合,一定会让中国的“硅谷金融”等“直接金融”的服务平台,能够很好地去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健康需求提供最专业化的长期金融支撑。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