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纯:中国为何对欧洲雪中送炭
发布时间:2011-04-20 浏览次数:

丁纯:中国为何对欧洲雪中送炭

2011-04-17 来源:观察者网

 

新年伊始,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率领包括大批企业界人士在内的1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出访西班牙、德国和英国等欧洲三国,不仅分别与三国签署了金额为75亿、87亿和47亿美元的大合同,还广泛会晤三国领导人、接触企业界和民众、承诺继续购买西班牙等身陷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的债券,在欧洲经济面临重大困难之际给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力支援。如果说前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对身陷金融危机冲击的欧洲的访问,是鼓舞欧洲信心,同时破解中欧关系因德法政要会见达赖和奥运火炬风波所形成的严重冰冻的融冰之旅的话,那么李克强副总理此次欧洲三大国之行,对正处于主权债务危机阴霾笼罩下、担忧多米诺骨牌崩塌效应的欧洲,以及对2010年以来重归务实、全面升温的中欧关系,无疑是实在的给力之行,升温之旅

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困扰欧洲

此访的背景,非常清晰。一方面,欧洲,尤其是欧盟和欧元区,目前正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困难和棘手的时期。过去的一年,主权债务危机成为徘徊在欧洲上空的幽灵,以希腊和爱尔兰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抒救为标志,首尾相连,应接不暇,严重拖累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去年尽管持续了复苏势头,但增长率仅为1.7%,今年预计更低。去年年初,作为欧元区差生的希腊,因为当初加入欧元区时隐瞒债务,加上经济结构单一、老龄化严重、高福利负担过重、公务员队伍庞大、灰色经济比例高、税收收入较少以及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刺激经济大量投入财政资金,导致其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分别高达12.7%113%,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陷阱。再加上希腊之外的爱、西、葡、意等欧猪国家,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普遍超标,市场忧虑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拖累欧元区而大肆投机,致使融资成本急涨,欧元一路下跌。同时,由于缺乏现成的援救机制和费用分摊问题,围绕着是否及如何援救希腊,欧元区相关国家进行了反复博弈,最后在2010510日敲定了与欧洲央行、成员国以及IMF等三方出手,总计7500亿欧元的援救计划,暂时稳住了局势。因以德法为首的欧洲银行持有约2.29万亿的欧猪国家主权债务,为提升抗风险能力和提振市场信心,6—7月间欧盟对区内60%的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尽管92%的银行通过了测试,但旨在提振市场信心的自我检查由于在资本充足率比例设定以及银行业所在主权债务比重披露等方面存在硬伤而收效甚微。

去年年末,另一只鞋终于落下,倒下的是1973年入盟的优等生、堪称一体化骄傲的凯特尔之虎爱尔兰。其数十年来通过低税率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拉动软件和生物行业等扩张,年均经济增长率达7.2%。增长带来的财富效应和政府垂涎美国式虚拟经济扩张,疏于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等的监管,催生了房地产过度发展的泡沫(产值占GDP10%多)。尽管危机前公共债务等指标正常,但在金融危机的直击下,五大私人银行告急,令政府被迫相救,最终演化成被绑式主权债务危机。1125日,爱尔兰终于和欧元区成员国、欧央行以及IMF达成约850亿欧元的援助协议,同时爱尔兰推出总计150亿欧元财政紧缩计划,危机警报暂告解除。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穆迪等评级机构又连续调低了葡萄牙、西班牙主权信用评级,甚至比利时、意大利也在边缘。这预示着主权债务问题2011年将持续困扰欧盟和世界。

中国为欧洲雪中送炭

可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李克强副总理此次欧洲之行首访的西班牙来看,危机以来房地产、金融泡沫破裂,失业猛增,公共债务居高不下,政府被迫一再出台紧缩政策,连续被穆迪等评级机构下调信用等级,处在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边缘,同时经济复苏自身动力明显不足。作为GDP占欧盟12%的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在身陷主权危机阴影下的欧猪五国中堪称巨无霸,其所需解决的主权债务总和将超过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总和,政府今年要筹措和筹集的资金敞口巨大,预计近4000亿欧元,因此成为金融市场投机做空的主要对象,也是主要欧元区施救者、尤其是德国的心病,是大家最怕倒下的那张骨牌。然而,新年伊始,来自中国的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的承诺,可谓是雪中送炭,无疑可稳定其不断上涨的国债收益率(再融资成本)、平抑市场投机;同时,大额的订单,尤其是预期中纷至沓来的中国游客肯定会助推其实体经济的启动和复苏。

此访的次站——德国,尽管危机爆发以来,一枝独秀,去年经济增长率达3.6%,失业降至300万人以下,创下1990年代初以来的最好水平,堪称欧元区的中流砥柱,是欧债危机解救的主要出资者,但背后中国因素不容小觑。其一,究其增长动力,主要得益于出口近19.4%的强劲增长,这一方面是拜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和进口需求高速增长拉动所赐,中德贸易去年增长达到了历史新高,而撤除了刺激政策的德国经济,今年更多希冀来自中国的订单拉动。其二,德国作为出口大国和经常项目盈余大国也倍受包括美国尤其是欧洲逆差国的诟病和指责,与中国一样,被误指应对世界经济和欧洲经济不平衡负责。同样的指责使德中处于相同境遇,有同志之感。其三,作为欧债危机的主要纾救者和出资方,德国颇有力不从心之感,尤其是德国政府正面对越来越强的民众反对德国领衔纾救的压力,来自中国的近乎无条件的购买相关危机国债券的承诺实际也是对德国伸出援手。

英国作为李副总理访欧的收官之驿,同样充满对中国的期待和诉求。此次金融危机,作为盎格鲁-撒克森模式的主要国家英国,相比欧洲大陆国家,在经济社会模式上更接近美国,因此在危机中首当其冲,尽管当时布朗内阁全力及时重量出击,英国经济遇狂澜而未倒,但内伤颇深。其后果是如何紧缩开支降低债务成为现任政府的当务之急和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随之而来的紧缩不仅涉及教育经费,令学生上街愤怒抗议,还袭击了碰巧路过的查尔斯王子夫妇;甚至累及至高无上的英国王室的开销,而且还因削减军费令英国军队被迫和法国共享航母。无疑,如何开源和振兴经济成为头等大事,而来自中国的订单需求是实实在在的机会和动力。同时,作为欧盟主要三大国之一、仍保有英镑的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怀有复杂的心态,颇感孤寂。另外,相比德法从中国获得的动辄上百亿欧元的订单,英国与中国的贸易、相互投资等经济往来规模,尤其是危机以来从中国得到的订单金额相对较小,英国媒体和民众在羡慕法、德之余,也给政府带去了压力:不希望英国在与中国这样的世界经济主导力量的交往中落于人后。

另一方面,中欧关系在经历了蜜月期结束后的短暂激烈争执后,重新回归务实。尤其是对欧盟来讲,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欧盟内部体制的变动正处在重新定位与中国的关系和制定行动指南的摸索阶段。众所周知,1995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第一个对话文件,此后,连续发表颇为正面的对华文件,作为回应,中国也于2003年首次发表对欧文件,双方同意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在此期间不断升温,于2004年走向顶峰。但2005年后,随着不断对外开放和主动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和国际地位崛起,深受过度福利制度保护等拖累而成为全球化落伍者、却仍怀揣着欧洲中心主义优越感的欧洲国家感到了来自中国的经济竞争压力和发展模式的挑战,并因此充满彷徨、焦虑。加上美国政策从小布什单边主义向奥巴马的多边巧实力转移使其联华制约美国单边主义的动力逐渐消失。另外默克尔、萨科齐等新一代强势领导人的执政倡导价值外交使欧盟对华态度出现明显反复,以2006年欧盟新的对华文件颇为负面定位中欧经济关系为竞争关系并施压中国为标志,由此进入了所谓对华关系的反思期。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国人权状况等的高调谴责,以默克尔、萨科齐先后高调会见达赖,3?14事件后声讨中国和奥运火炬传递受阻,中国推迟中欧首脑峰会为标志,双边关系在2008年跌入低谷。此后,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影响逐渐显现,美国、欧盟经济陷入困境,而中国等新兴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另外,随着《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产生了欧盟外交事务的高级代表,协调对外关系,欧盟开始回归务实,欧盟对华关系也处于重新审视和定位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欧关系迅速回暖,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欧盟成员国: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和葡萄牙;吴邦国委员长出访法国;温家宝总理访问希腊、比利时、意大利并出席中欧领导人会晤;贾庆林主席访问波兰;李长春出访德国、爱沙尼亚和爱尔兰;习近平副主席出访瑞典和芬兰;贺国强访问欧洲六国。欧盟及各成员国领导人默克尔、卡梅伦等也频频来访,到访的外长级以上代表团65个,包括欧委会主席巴罗佐、高级外交代表阿什顿等。年底,中欧高级会谈顺利举行。频繁的互访和会晤,不仅反映了回暖,也加深了沟通和了解,带来了很好的结果:最为显著的明证就是中欧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1.8%,对华出口增长33%。因此,李副总理的此访显然是继续给力,趁热打铁,夯实合作基础。这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在危机后重新洗牌和布局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李克强访欧取得双赢成果

此访,李克强副总理一行历时9天访问了5个城市、参加了46场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其一,鼓舞了欧洲信心,平抑危机冲击,助力欧洲经济复苏,达致双赢。通过此访,中国承诺继续购买西班牙60亿欧元的债券,尽管金额并不太大,但明显起到了传递信心,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日本也追随在后宣布购买欧债,这对此间集中发债的欧猪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结果使得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公债标售相当顺利,公债收益率上升幅度明显低于预期,令欧元区暂别多米诺骨牌垮塌的危急;中国与三国签订200亿美元左右的合同,在欧洲经济低迷衰退之际极大地增强了相关欧洲国家的复苏潜力。同时,欧洲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最大的技术来源地,其经济的稳定复苏、欧元的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利益,使欧洲保持购买力,维持对华进口,这对国民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中国贡献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另外,现时购入低价位的欧债,在解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燃眉之急时也对我们调整已达2.8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改变美元比重过高的缺陷,分散风险显然是有利的;同时,伴随着国债的认购,有助于减少中国企业和资金走向欧洲遭遇的指责和阻碍;且维持欧元的地位,改变目前美元一币独大,改变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是完全符合中欧双方长远利益的。

其二,务实、坦诚、明确宣示诉求和关切,追求全面互利合作。李副总理访欧期间一方面参观、考察相关国家的强项如西班牙国家电网公司、德国宝马新能源车、英国的海蟒波浪发电项目等新能源和新技术等;另一方面传递我国十二五期间绿色、节能、创新、注重民生等包容性增长的新兴理念和调结构、促进口、追求外贸平衡的新理念。在回应欧方对人民币汇率、政府采购、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资环境关切的同时,也开诚布公地明示我们的诉求:要求三国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做出贡献,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商务活动便利等,对德方提出的有关稀土出口的要求给予有理有节的拒绝。

其三,全面接触、注重人文交流和软实力展示、着眼长远。此次访问李克强副总理与众多政要先后会晤充分说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国际事务主要参与者的中国地位举足轻重,倍受欧洲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作为新一代主管经济的领导人,欧方很希望与李副总理建立良好的私人政治关系。此次李副总理访问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很重视中国软实力的展示,除了经济以外,人文交流和软实力展示非常给力:鼓励中国游客游览西班牙、促进孔子学院与塞万提斯学院的交流,在德国希望搞好中德未来之桥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在英国,爱丁堡迎来了中国国宝大熊猫等。访问前,李副总理在西班牙《国家报》、德国《南德意志报》、英国《金融时报》上先后发表署名文章,以欧洲民众习惯的形式介绍中国,展示远景、表达诉求、呼吁合作,成为夯实中欧友好民意基础的成功之举。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