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7期暨2016年度复旦大学国际经济学学术圆桌简报
发布时间:2016-11-21 浏览次数:
  2016年11月15日下午1:30-4:00,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7期暨2016年度复旦大学国际经济学学术圆桌“国际经济学研究前沿青年学者对话”顺利进行。本次报告由程大中、罗长远两位老师主持,叶海春、谢一青、李志远、樊海潮四位年轻的“海归”老师主讲。
  报告一开始,程大中老师作了简短的开场白。他说:“今天的seminar有点不同于以往。我们在原来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今天是第47期)大题目中新加上了‘复旦大学国际经济学学术圆桌’。希望构建一个更为高端、更加具有目的性的国际化学术平台,以增进对三个一般性问题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什么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如何通过研究无限接近问题或事实的真相,从而增进新的认识、推动实践发展?还希望通过这一学术平台,砥砺思想、切磋技艺、增进学术,促进复旦大学世界经济或国际经济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提高这一学科的国内外声誉。带着这些问题与使命,我们今天很高兴邀请到近年来从海外学成归国、陆续加盟我们世界经济系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大家庭的4位青年学者。他们是叶海春老师、谢一青老师、李志远老师、樊海潮老师。”“今天是第一次举行这样的学术圆桌会议,以后还会不断发展、充实与完善。今天这场对话的大致安排是这样的:前半场我来主持,后半场由长远老师主持。我这半场每位老师的演讲时间为20分钟,演讲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经济学领域的选题与前沿;(2)研究方法及前沿;(3)论文写作;(4)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5)学术论文的期刊投稿、答辩和修改等。”


  叶海春老师基于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带来《货币政策前沿与研究经验分享》。她提出货币政策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估计中的因果识别、非传统的货币政策三个方面。
  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什么渠道影响微观决策主体(企业、家庭)的行为,传统研究更多地关注利率传导机制,更多地关注宏观层面,主要考虑的是封闭经济,不考虑溢出效应;前沿 研究更多地关注信贷传导机制,和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相比,更多地关注微观层面(例如从银行个体行为研究利率下行是否会导致银行惜贷的情况),从封闭经济体进一步拓展到开放经济体,关注货币政策国际传导这一块。在国际传导过程中跨国银行(global banks)和跨国公司(international firms)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任何一个宏观政策的推出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内生性,在研究货币政策效果时必须解决关键的因果识别问题。传统研究主要采用一国宏观层面的 数据和时间序列方法(VAR),其无法有效的解决内生性问题;而通过央行会议记录的叙述法,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基本只适用于美国,无法推广。由于货币政策相对于微观主体来说外生性较强,前沿研究主要采用微观层面(公司或行业)的数据,利用行业或企业间的外生差异进行研究。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研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为热点。传统研究关注的是利率或者货币供应量(M1、M2)的变动。前沿研究关注名义利率达到0后的非传统政策,主要分析两个主体,即跨国银行的跨国借贷行为和实体经济中的跨国企业的生产和借贷行为,来对非传统货币政策进行效果评估。
  叶老师最后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她提出,研究质量的高低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想法,研究方法只是为了讲故事而提供的工具,是次要因素。而获得好的想法则必须多看、多想、多交流。多看:高质量期刊论文、工作论文(追踪最新的研究动态)、跟踪本领域10位左右前沿学者的研究动向。多想:读文章时多思考、多批判、多用专业的角度来考虑现实问题。多交流:多与同行交流探讨,多参与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可能的话多与本行业专家探讨。有了好的想法,还需要将好想法转化为好文章,需要熟悉英文论文写作方式,必须精雕细琢、反复修改,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自己文章获得修改建议。叶老师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写作与投稿建议:文章的摘要和引言是关键,至少要花一半的时间在这两部分上;开门见山,必须在两分钟内让读者明白你在做什么、创新点和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尊重前人的工作;最好有现实案例、讨论政策含义;投稿要有高目标,但是要做好多投稿的准备。


  谢一青老师在分享开始前提出,多参加workshop而非journal conference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交流机会。她关于如何找到研究的方向提出了三点:多看文献、从现实世界中找到有趣的话题、以及跟进Grossman和Helpman等学术大牛们的研究。
  Don Davis 说没有什么题目是所谓“正确的”。很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内容,只要独立地说出自己的故事就可以。如果要做理论研究,要阅读大量的实证研究;如果要做实证研究,要阅读大量的理论研究。在写作时,每次改稿都要有一次提高。Andy Bernard认为可以做的话题有Heterogeneous importers(异质性的进口商),Importers and exporters matching等话题,强调需求方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Pol Antras最近在做的话题有Outsourcing、Offshoring和全球价值链(Global supply chain)。Marc Melitz提出现在的研究趋势在全球价值链以及贸易、生产力和创新的相互关系上。企业异质性的研究由于数据方面的优势,仍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非常重要。此外在政策分析方面,政府运用政策吸引外企投资(FDI)的话题值得关注。Elhanan Helpman指出贸易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经济理论和量化方面的问题,可以研究的话题有企业的进出口行为如何影响不同个体的收入分配、生活成本等等。


  李志远关于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问题、和研究动机三方面带来了自己的分享。
  选取研究主体时,要基于中国。中国的情况为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进口国和出口国,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很早进入到加工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并且在产业链中进行很快的升级。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劳动力迁移、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技术升级、skill-education的宽分布。中国也做了很多的实验(自贸区、特区、政策试验区等等)。最后,研究中国的问题也是中国学者最关心的问题。选择研究主体时也不仅限于中国。国际贸易在全球拥有大量参与者,它们有着同样的经济方面考量(贸易的利得和损失),有着同样的关心问题,贸易保护主义会伤害所有国际贸易的参与者。
  在选择研究的具体问题时,要基于实际。国际经济学是一个实际问题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主要是理解经济是如何实际运行的,需要知道事实的机制,一些在研究中忽略的事实现在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研究问题又不应仅限于现实。现实问题只是研究的开始,更需要看到这些普遍的经济定律的机制,这些机制是更加一般化的、应用更加广泛的。在提出问题时,经常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例如把很多的无关事实堆砌起来;得到一些非常表面化的结论;把现实问题想的太复杂;过度的追逐所谓“热点话题”;对于现实问题过快的给一个简单的结论。
  研究动机,要基于兴趣。要从现实中找问题,做好文献综述,发现文献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阅读文献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但又不仅限于从兴趣出发,要力图使得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重要的研究问题。重要性往往体现在这个问题会影响到大量的交易和人口,这个问题是一个更加深入的、可以更好解释现实社会运行的理论。


  樊海潮老师演讲题目为《国际经济学研究:方法、选题与个人体会》,他从个人研究的角度对于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些体会。
国际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迁,早期由于研究数据的缺失,以理论模型研究为主;近期,由于数据日益充实,实证分析文章逐渐增加;目前,更多地运用仿真分析,运用模型来分析社会。樊老师本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elitz(2003)的相关问题,包括Endogenous markup,定价和质量的关系,多产品的厂商,引入融资约束和制度性因素,对Melitz异质性模型进行福利分析等等。以质量与定价的关系为例,樊老师的第一篇文章基于海关数据对于质量对定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二篇文章引入了融资约束的因素,第三篇文章研究中国加入WTO以后,质量与定价的关系,更多地引入了工资等因素的影响。最新的研究利用了一些理论模型,利用仿真方法估计模型中的各种参数,试图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中国技术的进步对于不同国家的影响,贸易成本的变化对福利的影响等等。樊老师从自己的投稿经历指出,现在做纯理论的文章的风险会比较大。
  樊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提出做学术研究首先要坚正确的研究方向,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到底是适合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要寻求合作,要努力,要善于交流,尤其是和国际上一些学术大牛的交流。


  四位老师演讲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就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张军院长对叶老师的演讲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在危机时使用,但在达到一定的效果之后应该回归正常的货币政策。美联储的经济学家提出,通胀率回归2%;一些经济学家和央行官员提出需要更多的指标,包括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等。那么回归正常的货币政策应该考虑哪些指标进行评估?第二个问题是先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危机后为什么会出现比较多的研究认为金融的过度发展,导致资源错配,影响了经济增长?叶老师认为,首先通过单一的指标评估货币政策效果是不现实的。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需要考虑本国的情况,也需要考虑到外国的反应,关注货币政策在国际上的传导。例如美国在制定量化宽松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中国甚至金砖国家的情况等等。金融和经济的发展的关系,之前的文章普遍认为,金融的发展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之后的文献会得到相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把私人信贷量占GDP的比重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比重的度量有问题。信贷增长过快,经济过热,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隐患,因此可能会存在一个threshold,即超过一定程度的私人信贷以后,就会拖累GDP增长。而目前对于货币政策效果的讨论,主要关注的是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忽略了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相互关系,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纳入金融资产价格等要素。


  华民老师指出贸易问题微观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得比较广泛,但是无法解决由于自由化不对称、企业异质等造成的贸易无法走向平衡的问题。顺差国面临储备增加,货币被迫升值的问题;逆差国面临劳动力市场被破坏的问题。宏观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汇率,否则造成巨大的金融投机空间,造成更严重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离。同时国家间也不存在转移支付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吸纳了各国央行释放的流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极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得金融危机会持续很大时间。因此,贸易和金融需要紧密合作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纯微观的研究无法解决这样的结构性问题。
  田素华老师指出,研究要对接现实,要能够产生政策影响力,要能展示复旦的气派。丁纯老师、干杏娣老师、沈国兵老师、肖志国老师、袁堂军老师、刘军梅老师、何喜有老师、唐东波老师以及在场学生,也分别与几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罗长远老师最后总结到,四位老师的分享,告诉我们研究要有一个好的题目,要能够深入的研究,同时要积极参加一些前沿的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换意见、增进合作。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发表文章,更重要的是要产生政策性的启发。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晴记录和整理)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