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4期:Import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发布时间:2016-11-10 浏览次数:
  2016年10月18日下午1:30-3:00,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4期“Import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顺利进行。本次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张杰教授主讲,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长远教授主持。
  这篇文章主要是看中间产品的进口对创新的影响。实证中,创新的度量有两个维度:企业的研发投入密集度;新产品产出密度。解释变量包括进口和出口,以及TFP等控制变量。考虑到进出口都可能推动中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必须把进口和出口全部列入到解释变量中来,但由此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所构造的两组相互独立的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进口的工具变量包括全球供给因素、进口关税、进口汇率、进口贸易成本(FOB和CIF价格指数比率)。出口的工具变量包括全球需求因素、出口汇率、出口贸易成本。各个工具变量在取加权平均时赋予的权重为期初权重,从而避免由于进出口量变动带来的内生性问题。
  区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后,对进出口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对一般贸易,进口推动企业创新,出口不显著;对加工贸易(加工业务占70%),进口对创新有负向作用,出口不显著。此外,对于实证中发现的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正向作用,张老师的解释是,基于中国现实,汇率上升不足以抵消中国的成本优势,同时汇率上升带来产品价格上升,因此整体来看,出口不减反增加。
  稳健性分析中,本文分别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做了检验,发现一般贸易的进口对民营企业研发的激励远高于国有企业。此外,本文区分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发现从高收入国家的加工贸易的进口带来的对企业创新的负向作用更强。考虑到研发的动态效应等等,实证结果都相对稳定。
  总结起来,本文的发现是:中间产品进口促进了一般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但抑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一般贸易中,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的促进效应要强于国有和集体企业。
  报告结束后,在场老师对于本文所采用的实证分析、尤其是工具变量的选择给了很高的评价,并交流了一些意见。华民教授提出,从本文的结论来看,加工贸易从长期来看不可持续,但是本文没有考虑到加工贸易的福利效应,提出的政策建议可能存在偏差。从中国国情出发,必须判断资本利益和劳动利益两方面的权重。目前来看,加工贸易仍然可以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牺牲劳动利益片面追求资本利益是值得怀疑的。
  华民、尹翔硕、陈建安、干杏娣、田素华、程大中、沈国兵、范剑勇、李志远、何喜有、王建伟、胡荣花等老师,以及与会的学生,与张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并对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晴记录和整理)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