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5期:两法统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疑似’外资识别的政策评估
发布时间:2016-11-10 浏览次数:
  2016年10月25日,星期二下午1:30-3:00,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5期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举行。武汉大学经济系罗知副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两法统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疑似’外资识别的政策评估”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长远教授主持。
  罗知老师首先介绍了税收双轨制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两法“双轨制”正式形成,1991年调整为外资企业所得税“免二(33%)减三(16%)”的最低五年优惠,1994年又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33%)。除此之外,在“免二减三”过渡期之后,在薪资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广告费等方面,外资企业都可以税前扣除,而内资企业比外资企业的税负几乎高一倍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的弊端日益凸显,如非公平竞争、国内资本假冒外资进行寻租、税收流失等问题。外资企业享受的优惠,不仅仅是税收,还包括进口中间品税收优惠、土地成本优惠等。因此,许多内资想尽办法“假扮外资”。
  为了革除这些弊端,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两法”合并,具体内容为:统一税法、统一税率(从33%降低到25%)、统一优惠(以“超国民待遇”代替“国民待遇”),以及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标准及办法。在实际执行时,为了保证对外资的吸引力,还是保留了一定的优惠。
  “两税合一”如果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应该期待,在改革之后,真外资的流入不会显著降低,而假外资则被“挤出”。罗知老师的研究,其目的就在于,研究“疑似”外资是否真的被改革“挤出”了。
  本研究的难点有二:一是遗漏变量,即如何把“两税合一”的影响从诸多FDI的影响因素中分离出来;二是测量误差,即“虚假外资”的识别。对于后者,目前有两种识别方法:一是世界银行(2002)将来自港澳和其他避税天堂的外资都视作“虚假外资”;二是Xiao(2004)的办法,即中国方面对来自美国的FDI流入的统计,以及美国方面对流向中国的FDI的统计,两个口径互相对照。
  罗知老师运用工业企业库微观数据,构造了一个三维省级面板,并运用DID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两税合一”对于“疑似外资”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而对“真外资”的进入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
  文献综述涵盖了以下三支:税率对于FDI的影响;“两法”统一的经济效应;An(2011)就2008年税改对外资企业总资产水平的影响所做的分析。
  数据处理主要有两步:识别真假外资和DID回归分析。
  识别真假外资时,罗知老师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测度实收资本中外商资本金占比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外商资本金比重,若不达标则为假外资;二是企业资本金中是否包含外资成分,若为0则为假外资。数据处理的结果显示,“疑似外资”大致占20%,且“疑似外资”更多地发生在低端制造业,而真外资多在高端制造业。随后,罗知老师就资本类型(内资、真外资、假外资)、省份和时间,构造了一个三维省级面板数据。
  在数据处理的第二步,罗知老师采用DID方法进行估计分析,所有数据都不包括港澳台企业。结果显示,由于“两税合一”,疑似外资减少,真外资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有关“平行趋势”的假设也得到检验的证实。
  考虑到2008年发生了一系列政策调整,罗知老师还进一步检验了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全球金融危机等可能对文章识别的影响。但分析表明,前面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总结起来,本文利用工企数据库,结合DID方法就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对引进外资的影响进行经验研究。为了克服测量误差的影响,文章利用工企数据库中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信息和企业实收资本信息识别出“疑似”外资和“真”外资,并比较外资优惠政策改革对不同类型外资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税合一”显著地挤出了“疑似”外资,但是并未对我国引进“真”外资造成负面影响。这说明两法并轨对于我国调整优化外资结构、挤出假外资、防止税收流失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罗知老师的报告会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大家认为该文是这一领域近年来难得的佳作。陈建安、干杏娣、丁纯、田素华、程大中、章元、沈国兵、何喜有、胡荣花、唐东波、李志远、叶海春、樊海潮等老师参加了报告会,并与罗知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黄亦尧记录整理)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