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6期:Headquarters Gravity
发布时间:2016-11-10 浏览次数:
  2016年11月8日下午1:30-3:30,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6期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举行。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王子助理教授应邀做了题为“Headquarters Gravity”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对跨国公司贸易的影响展开。报告会由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长远教授主持。


  在全球化中,跨国企业是最主要的贸易参与者和生产组织者。根据OECD统计,在爱尔兰,有将近八成的生产是由外资企业贡献的;而在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也有三到四成的生产如此。而在不少国家,跨国企业的出口往往比在当地销售来得更多,即呈现出当地市场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化跳板的局面。
  因此,理解跨国企业的生产和贸易行为是我们理解贸易全球化的基础。比如,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企业进行跨国生产和销售?跨国企业又带来了怎样的效应和福利?跨国企业的运作对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等等。由于缺乏跨国企业层面数据和合适的理论模型,国内对于此类问题的数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王老师基于结构式模型(structural model)的研究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现有的文献和现实来看,跨国企业的全球贸易有以下两个重要事实:一是,跨国企业具有出口优势。控制住企业的其他特征(如资本密度等),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比中国国内企业更倾向于出口。毕竟对于中国,来料加工一直以来是我们的外资引进模式;二是,总部引力。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更倾向于对离总部(第一大股东所在地)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口。比如荷兰在中国的分公司,对德国大量出口。值得注意的是,在王老师的研究中,以上两个事实对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无差别的。
  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理论、贸易和跨国生产理论,以及本研究关注的新因素——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分支的出口成本费用 受总部地理位置的影响,王老师构造了一个实证模型。利用中国企业数据,在结构式引力模型下测算“总部位置”这一因素对于中国出口的影响,并根据测算结果对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模拟和校准,从而利用“反事实”实验量化跨国生产带来的福利效应。
  在一定的数据处理、公式推演和实证结果展示之后,王老师给出了本研究的几个主要结论:
  在贸易效应方面:若不允许企业开设跨国分支,即总部引力效应不存在,2001年世界制造业贸易量会降低10%;时至今日,总部引力效应对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贸易量贡献已经达到了25%;总部引力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尤其重要。
  在跨国生产的福利效应方面(以“实际工资等于效用”为衡量):如果忽略总部引力效应,会使我们高估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所得(如中国),并低估了发达国家的福利所得;
  中国更融入世界经济:以中国从2001和2007年融入世界的市场情况作为自然实验组,跨国企业贸易和生产使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了63%,国内的生产也增加了17%;和世界所担心的中国出口冲击发达国家就业稳定相比,中国出口给发达国家劳动者带来的物美价廉商品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因此,两者加总的效应是正是负,其实难以判断。


  陈建安、丁纯、田素华、程大中、沈国兵、范剑勇、袁堂军、胡荣花、唐东波、叶海春、李志远、樊海潮、谢一青等老师,以及与会的学生们对王老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互动。报告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黄亦尧记录和整理)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