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下午1:30-3:00,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62期“Share Equity,Share Technology:Quid Pro Quo FDI and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to Chinese Firms”顺利进行。本次报告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樊海潮老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刘青教授主讲。
刘青老师首先从问题背景切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堪称奇迹,也引来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探索中国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背后的导因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热议话题之一。基于此宏观背景,本文旨在聚焦“Quid Pro Quo FDI”,深入剖析以市场换技术的FDI模式对中国企业快速成长的影响。
刘老师的这篇文章依据外商持股比例将引进外资的企业分为合资与独资两种。同时,他认为FDI溢出效应分为正负两种,由于外资的加入,势必会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于是无论合资还是独资企业造成竞争加剧的效果一致。刘老师进一步指出,因为学习效应、人才流动或者技术泄露等因素,相较于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将更强。本文正是基于此假设,控制一系列变量后,探究独资和合资形式的技术溢出效应差异,判断以市场换技术的FDI模式是否真正有力推动了中国企业成长。
基于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刘老师的实证检验最终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所有权结构的确对技术溢出程度影响不同。合资企业给内资企业带来的正效应远超负效应,而独资企业恰巧反其道而行。具体来说,合资企业存在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将推动中国企业TFP增长1.92%;而独资企业存在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则令中国企业TFP降低7.99%
第二,本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稳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合资企业分为国企和民企两类,发现国企学习能力远弱于民企。
- 最后,刘老师也指出了文章可能存在的不足,当思考FDI的益处时,仅考虑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非常有限的,应该站在福利改善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与会者对刘老师的学术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最终报告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陈建安教授、干杏娣教授、马涛教授、沈国兵教授、樊海潮副教授、唐东波副教授、何喜有副教授等老师也参加了学术报告,并与刘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伍亭记录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