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60期:Fragmentation and Gravity
发布时间:2017-05-28 浏览次数:
  2017年5月16日下午1:30-3:00,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60期“Fragmentation and Gravity”顺利进行。本次报告由世界经济系常务副系主任程大中教授主持,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祁涵老师主讲。


  祁涵老师首先从问题背景切入——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贸易额占GDP比重一直呈现高速增长趋势,许多学者对该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原因探究。其中,Yi(2003)指出多阶段生产可能是促进全球贸易额迅猛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碎片化生产极大地提升了中间品贸易额。而从数据事实来看,在1995年到2005年间,大部分国家的“import content of export”指标显著上升,说明中间品贸易占比越来越高。同时,观察国家截面数据发现,各国使用中间品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祁老师的这篇文章是对Eaton & Kortum(2002)模型的扩展与改善。EK文章回避了加工贸易问题,假设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弹性相同。然而,现实世界加工贸易繁荣的国家,如中国、墨西哥、东欧各国。祁老师认为,在能获得中间品贸易与最终品贸易数据的基础上,对EK模型进行进一步拓展,使之更贴近现实世界是有意义且必要的。因此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区别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弹性,并评估EK模型与现实的偏离度。
  基于60个国家的行业层面数据,祁老师的实证检验最终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中间品贸易与最终品贸易弹性的确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而言中间品贸易弹性更大,并且贸易成本对中间产品贸易影响更深。
  第二,国家的竞争力在两种模式下并不相同。参与加工贸易较多的国家在最终品贸易上的竞争力更强。EK模型实际上高估了这些国家的中间品贸易竞争力,例如中国。在EK模型下,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中间品贸易实力远超过美国,而这明显与现实相悖。
  与会者对祁老师的学术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奚锡灿老师指出,如果做企业层面实证,可以运用中国工企数据库,进一步检验中国使用本土生产的中间品是否上升速度较快。最终报告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程大中、沈国兵、朱智豪、樊海潮、李志远、奚锡灿、刘军梅、唐东波等老师参加了学术报告,并与祁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伍亭记录和整理)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