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8期:外资进入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1-12 浏览次数:
  2016年11月22日下午1:30-3:00,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8期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举行。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谢建国教授应邀做了题为“ 外资进入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的学术报告,就中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外资进入之间的关系与大家进行了交流。报告会由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长远教授主持。


  谢老师首先从问题背景切入——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性下降成为了全球普遍性的现象。世界劳工组织发布的《全球工资报告2014/2015》中指出,主要发达经济体在1991-2013年间经历了普遍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其中:G7成员国平均下降了4.27%;主要新兴经济体中,中国下降了7.6%。
  学界也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给出了多种解释,如认为是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或认为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供求关系会影响要素收入份额,或认为是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导致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萎缩,最后还有一种观点从开放经济视角出发,认为国际贸易、引进外资等会有“负向工资溢出效应”。
  基于最后一个观点,谢老师的研究从使用外资是否会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切入。相比其他相同话题的文章,谢老师采用行业层面(内含异质性)、外资独资/合资/合作多模式的企业层面外资规模数据而非省级(同化行业差异)实际利用外资(绝对外资独资)占GDP之比的强度数据,采用1998-2008中国工企数据库,基于微观企业数据,为每一个企业构建了其所在行业、区域的外资进入强度指标。
  统计性描述显示,从1998-2007年的微观企业视角出发,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资本的收入份额上升了约6个百分点。其中,将企业按资本来源划分,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数量增长较稳定,其劳动收入份额是上升的,这和预计的相反;对于国有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其劳动收入份额反而下降。综上,并不能认为外资的进入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了。
  谢老师的研究更深入考察了技术溢出对工资的影响。研究显示,虽然生产率整体上升,但难以区分外资产生的是偏向资本的技术溢出效应,还是偏向劳动的技术溢出效应(劳动更多被使用,工资上涨)。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外资企业进入是否会导致人均资本配备的上升,从而挤占劳动收入。不过样本数据显示,在样本期间,反而国内企业的雇员是下降的。综上所述,外资进入中国在直观上并不会影响国内的劳动收入份额。
  基于以上,谢建国老师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考虑一个包括劳动(L)和资本(K)两种要素投入的企业。其生产函数为常替代弹性CES函数,并考虑了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只有人均资本配备、资本/劳动偏向性的技术溢出效应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生产要素市场非完全竞争(即资方和劳方可以谈判,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溢价幅度之比)这两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实证模型。
  实证结果显示,在劳动力市场层面,外资的进入强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正向的;不过在产品市场层面,由于产品的流动性非常高,难以控制在一定空间内,所以外资进入强度对劳动收入份额没有显著影响。其他回归指标显示,企业综合财务层面表现越好,企业在除劳动以外的支配能力越强,劳动力的工资议价即劳动收入份额越差。
  谢老师也采用了滞后一期和两阶段GMM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终得到以下结论:
  外资进入强度上升,显著地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
  对我国内资企业而言,外资进入强度上升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外资进入对内资企业存在“劳动偏向型技术溢出效应”。
对外资企业而言,外资进入强度上升会通过“负面工资溢出效应”和“非对称市场竞争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间接负面影响,但这种间接的负面影响不足以扭转进入外资企业对我国外资企业整体平均劳动收入份额的直接拉升效应。
  我国制造业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都受到了外资进入强度显著的正面影响;分地区检验结果显示,外资进入强度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正面影响只在东部地区显著;分外资类型检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港澳台资企业,外国投资企业对我国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促进效果更显著。


  华民、唐朱昌、陈建安、丁纯、田素华、程大中、沈国兵、范剑勇、袁堂军、何喜有、胡荣花、唐东波、叶海春、李志远、樊海潮、谢一青等老师,以及与会的学生们对谢老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互动。报告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黄亦尧记录和整理)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