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经贸关系研讨会简报
发布时间:2017-11-21 浏览次数:

  2017115日下午13:30-16:30,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经贸关系”研讨会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报告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和副所长罗长远教授主持,演讲嘉宾依次为: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对外经济合作处沈清处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中国社科院智库办公室副主任都阳研究员、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副系主任程大中教授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在万广华教授做了简短的开场白之后,进入嘉宾演讲阶段。



  上半段的演讲嘉宾是沈清处长和丁纯教授,由万广华教授主持。首先,沈清处长为大家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以来的一些成果,并着重介绍了上海地区的情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进展迅速,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资本输出国,在工程建设方面位居全球主要国家之列。在全国对外投资的各省市中,上海在2015年就已排名第一。上海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有如下几个特点:(1)并购逐渐成为上海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模式;(2)自贸区集聚效应非常突出;(3)民营企业增速明显;(4)拥有产业和资本融合的建设模式。从投资区域来看,尽管亚洲仍是重点区域,但上海“走出去”企业逐渐从亚非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投资行业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排名第一的房地产占比下降,制造业、生物医药等行业占比上升。除了投资之外,工程承包也是上海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分享了上海投资与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之后,沈清处长还重点提到了“一带一路”的风险防范问题。沈清处长表示,国家充分意识到“一带一路”的风险,国家一直在加大力度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也相信企业会在摸索中逐渐掌握进入国外市场的正确道路。



  沈清处长的报告结束后,丁纯教授与大家交流了中欧之间“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情况。丁教授从合作现状、合作问题、合作前景三大方面来阐述。“一带一路”目前的建设有三大工具:中欧联通平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丁教授依次介绍了这三大工具下中国与欧洲展开的合作和取得的成果。丁教授也提到了中欧合作现存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中欧经济关系的发展:第一是地缘政治问题;第二是欧盟分化问题;第三是欧洲原有产业布局的重构问题。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中欧双方的期待不一致,中方抱着长期投资的眼光在布局,而欧洲政府则更多地期待短期利益。基于对现有问题的分析,丁教授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几大注意点:如何应对来自特朗普和英国“脱欧”带来的冲击;如何实现双边对等;如何解决投资摩擦;以及如何应对“中国除外”战略等问题。



  短暂茶歇过后,议程进入下半段,演讲嘉宾是都阳研究员、程大中教授和沈国兵教授,由罗长远教授主持。都阳研究员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角度分享了他对“一带一路”的看法。从劳动力市场看,目前就业结构呈现“两极化”的趋势,且这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两极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低端岗位就业与高端岗位就业增加,中间部分就业在减少。对于两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经济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有技能偏向型的技术变迁,还有全球化带来的工作外包。接下来都阳研究员着重介绍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是一种外生的变化,老龄人口很高,劳动年龄人口呈现断崖式减少。这种供给变化的直接影响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率却没有跟上。中国需要找到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解决方法,而“一带一路”就有可能成为其中一个选项。都阳研究员还表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竞争压力很可能会开启新一轮的全球化竞争,未来,在发达国家尚未涉足的领域,中国可以通过更多范围的分工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率。



  都阳研究员的报告结束后,程大中教授从全球恐怖主义和价值链分工的角度与大家交流了他的看法。2010年之后,全球恐怖主义愈演愈烈,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处在恐怖袭击发生次数比较多的地区。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相对于与高收入发达经济体的关系,中国与“一带一路”经济体的价值链关联更弱。再结合历史来看,从1992-2013年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以实际人均GDP衡量的世界经济版图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发达经济体仍旧位于西欧、北美及澳新地区,亚非拉经济水平普遍落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在亚非拉地区的OBOR收益值得忧虑。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中国究竟是以经济还是政治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报告结束后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罗长远教授表示可以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分开来考虑,看会不会得到不同结论。



  最后一位报告的是沈国兵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世界经济新格局、一带一路下自贸区策略及带路上口岸经济增长”。沈教授首先从GDP、贸易与投资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世界经济新格局的特点。在介绍完国际情况后,沈教授向大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自贸区的策略。沈教授表示,“一带一路”将形成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带动中国对外投资,并构筑新的雁阵模型。结合对自贸区策略及边境口岸的研究,沈教授提出了如下几个建议:立足区位优势,发展口岸经济;强化制度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借鉴同类海关经验,强化横向联合;积极发展边境旅游业;以及构建北方商品集贸市场等。



  主讲人报告结束后,在座老师们积极提问,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互动。最后,万广华所长总结道,关于“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从经贸关系角度来说,最基础的工作其实是两方面,贸易竞争性和比较优势的问题。总的来说,这次研讨会从学术角度和国家角度都让大家获益匪浅,感谢嘉宾们提供的精彩演讲。最后研讨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刘曼连研究助理记录和整理)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