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71期:Firm Expectations an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the China-Japan Island Dispute
发布时间:2017-11-20 浏览次数:

  2017年11月14日下午13:30-15:00,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71期“Firm Expectations an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the China-Japan Island Dispute”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报告由日本知名研究机构RIETI(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张红咏研究员主讲,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长远教授主持。



  张红咏老师这篇报告所聚焦的问题是中日钓鱼岛争端对日本企业在华销售预期与实际投资的影响。报告首先从问题的研究动因切入。中日就钓鱼岛主权问题而产生的争端,在供给与需求端引起了外部冲击。而企业的决策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未来供给状况的预期,因此,这一争端将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直观的影响。本文旨在为企业面对外生冲击的即时预期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提供可借鉴的分析。
通过对于过往文献的回顾,张老师指出,以往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聚焦于宏观经济或企业层面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消极作用。而近期的研究则从企业层面出发,分析了经济政策对企业预期的影响,如加入TPP对于投资的影响等。本文则创新性地提出,外生冲击对于实际销售和预期销售的影响有所不同,主要在于短期的外生冲击对于企业中、长期经济活动的持续悲观的预期(如企业投资)影响显著,即本文中钓鱼岛地缘冲突对日本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的影响。
  观察并对比日本跨国企业销售数据与销售预期值,张老师有以下发现:首先,钓鱼岛主权争端对在华投资企业的实际销售状况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影响期比较短暂,并在两年内回暖。但从投资数据来看,虽然自争端起经历了显著下滑,但到2014年为止都没有显示出任何恢复的迹象。而日本在华企业在危机后对于中国市场的预期变得愈发悲观,表现为对于销售的显著低估。基于这些事实,张老师认为预期外的偶然冲击对于企业的实际销售仅有短期的影响,而从长期来看,外部冲击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的预期,从而进一步对实际销售造成影响。
在实证分析阶段,张老师主要使用了海外商业活动基本调查中2007-2014年日本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经济活动的面板数据,并将2012年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升级作为的外生冲击。文章首先定义了预期偏差的测算方法,即下一年的实际销售额与当年对下一年销售额的预期值偏离的百分比。一方面,文章使用DID的实证方法,通过对比日本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子公司与其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投资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来分析突发的地缘危机对企业销售预期与实际销售额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具体分析这种预期驱动机制的作用,衡量市场悲观情绪对投资的负效应,张老师基于一系列附加假定,将钓鱼岛冲突作为模型的工具变量,对企业预期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大小进行测算。
  基于一系列计量分析与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与日本民间调查机构在2012年10月进行民间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在控制变量后,销售数据仅在冲突情绪高涨的2012年明显下滑,而投资却持续低迷。而企业2013年预期偏差相对2012年显著扩大,显示企业对中国市场悲观情绪难以消减。在此基础上,张老师进一步假设企业的投资决策取决于生产率、投资年限、现有资本等条件,并最终发现,在这一系列因素中,钓鱼岛冲突仅通过影响企业预期对企业投资行为造成影响。


  本文最终得到的结论为,预期外的短期冲击将导致企业决策者预期的波动,从而对经济决策进行调整;而在钓鱼岛争端后,日本企业对于销售额的低估对其在华的投资额带来了显著负效应。张老师表示,未来将对于钓鱼岛争端对日本在华企业的其他经济活动、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预期驱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进行进一步研究。
  华民、干杏娣、程大中、沈国兵、罗长远、唐东波、何喜有、李志远、樊海潮、汪思海等老师及在读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报告,并与张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沈国兵老师提出,实证分析中对于实际投资与投资预期的因果关系解读有所不足,需要进一步解释两个变量的交互影响机制。华民老师认为,应该通过工具变量将信心与投资额区分开来,加强文章的解释性。此外,华民老师指出,不妨尝试从中国消费者抵制日货的福利变化角度进行相关研究,从而提出对于我国的政策有价值的建议。报告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左旭记录整理)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