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十九大报告”学习分享会
发布时间:2017-11-20 浏览次数:
  2017年10月24日下午15:15-17:00,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分享会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报告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统一安排,由副所长罗长远教授主持,主讲老师分别为世界经济研究所华民教授、唐朱昌教授、范剑勇教授与沈国兵教授。



  首先,华民教授为大家分享了聚焦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报告。华老师开篇便直击核心矛盾,指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三大失衡问题为城乡发展失衡、东西部发展失衡及对外贸易失衡。逐一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扩大的根源在于生产方式的差异。城市基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农村土地高度分散,没有形成集约、规模化的大农场制度,土地承包制度造成了资源错配。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人口流动。当前,由于土地所有制与户籍制度对移民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表现为农民工进城打工。相对于移民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相对不完全的人口流动。这种流动的不完全不仅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与剩余资金无法完全向城市工业化转型,还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后遗症:留守儿童、高龄父母,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等。结合对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强国的发展历程的思考,华老师认为,解决这一失衡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将我国小农式经济改造为大农业。具体措施为:在土地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并取消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流出。第二大失衡是东西部经济增长失衡,华老师认为,这一失衡是市场导向下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约束、工业化、国际贸易带来的经济地理效应,以及国际贸易导致的人口、生产城市在沿海地区的集聚,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必然扩大。因此,经济发展也必然面临究竟是追求平衡地区经济增长还是人均收入均等化的抉择。华老师通过回顾日本列岛改造计划、阿根廷边疆开发、及美国的经验说明,应通过要素流动,主要是人口流动来解决人均收入的不平衡。反观我国当前现状,不平衡的背后并不在于区域、产业政策,而是缺乏市场化的体制确保要素的充分流动。最后,关于对外贸易的失衡,华老师认为我国的贸易顺差是结构性的。一方面,从供给与需求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人口占比高,农民生产的产能较高但内需不足。参考全球制造业国家大都是贸易顺差国的事实,可以发现,结构性的问题不能通过价格调整实现,而需要对外贸易来平衡。另一方面,从制度的视角来看,我国三大产业明显表现出贸易自由化的不对称,从工业到服务业、再到农业,贸易自由化程度递减。这进一步说明,中国贸易平衡的实现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来完成。通过对于我国三大失衡问题的解读,华老师最终得到的结论为: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矛盾,而决策中应当考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加强要素流动,在市场竞争下优化要素配置效率。
  唐朱昌老师与大家交流了他学习中共十九大报告的点滴体会。唐老师首先分享了他对于十九大报告的基本理解。唐老师认为,十八大以来的成就彪炳史册,新时代的蓝图催人奋进,十九大的召开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在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影响力更将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报告信息量巨大,很难在第一时间全面理解报告,但 “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主义制度,强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核心信息已在中国社会迅速传播。总书记的报告充分显示,中共是充满理想的政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是带领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党。中共既是执政党,又是勇于担当的使命党。而十九大的召开也引起了相关国家主流舆论的反响。不仅普京在瓦尔代会议上对十九大报告充满褒溢之词,俄主流媒体称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全人类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此外,波兰最大的网站之一ONET,中亚国家的主流媒体,以及乌克兰总统接受记者访问时,都表示对十九大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更充满了信心。回顾十八大以来我国融入全球化的成就,这段时期无疑是我国对外关系实现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重要转折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继续深度融入国际体系,以 “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与沿线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和平共处原则、互利共赢、与邻为善原则下,比较成功地了处理大国关系,在“逆全球化”潮流中仍然积极推进全球化,在国际合作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在肯定党的已有成果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唐老师也提出了若干问题,如: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和国际格局转换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通过竞争、合作、共赢,抓住机遇;未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究竟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对我们实现十九大目标的影响如何,等等。
  范剑勇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与在座师生交流了他学习十九大的心得。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与研读,范老师从中提炼了出几点关键命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其中协调区域发展与实现产业集聚恰与范老师研究领域相关。结合这一思考,范老师引入了关于流动人口的空间流向与城市幸福指数的研究。范老师首先通过一位从河南乡村来到北京打工的保姆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空间取向主要受就业机会、薪资与公共产品的驱动。进一步,范老师以2000年全国各城市数据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空间均衡条件,测算了中国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商业环境。在对于测算结果的分析中,范老师发现,一方面,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城市生活质量落后,而如六安、永州等内陆城市的生活质量指数遥遥领先。另一方面,生活质量指数较低的城市,却在商业环境指数中领先,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城市;而生活质量指数高的城市,则在商业环境指数排名中远远落后。据此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整体趋势是,从高生活质量城市流出,流入高商业环境的城市,这似乎解释了这样一种现象:沿海城市较高的工资没有同比例推涨房价,内陆城市低迷的工资水平却维持着相对于收入较高的房价水平。范老师认为该现象背后反映出我国非户籍移民迁移特点,工作与置业在空间上分离,特别是农二代在流出地城市购房。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针对八个城市(区)开展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结果也佐证了这一事实,非户籍人口的收入和消费(主要体现为购房支出)在空间上是一定程度分离的。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范老师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生活质量应理解为针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公共产品均等化的可获得性;(2)由于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商业环境指数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性,流动人口空间迁移决策时不得不在工作机会和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取舍;(3)对于从内地流入沿海城市的非户籍移民,其迁移行为呈现明显的工作机会导向型,牺牲生活质量;对“户籍移民”来说,在迁移时为获取较高生活质量、牺牲工作机会。对于非户籍移民的返迁来说,工作与置业的空间分离,可能是实现渐进性的公共产品均等化服务的城镇化之路。
  沈国兵老师报告的主题是“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基于创新的视角”。沈老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研读中,发现“创新”一词出现频率较高。对这一关键词进行检索,“创新”在报告中一共出现了59次。其中,贯穿于报告始终的是我国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报告精神的总结与提炼。十九大报告中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目标,也以创新为基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我党的创新理念超越了党派、国家、民族,谋求开放、包容、互惠,体现了大国正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来源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等。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如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因此,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创新。沈老师对我党创新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达了高度赞誉,认为这一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提出的“8个明确”和“14条坚持”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两者相互统一,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沈老师认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全方位的创新依然必不可少。作为经济学者,沈老师称,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依然具有显著的重要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报告最后,沈老师再一次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需推动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


  四位老师报告结束后,在座老师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十九大报告的体会。刘军梅老师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表示深深赞同,认为这一思想不论对国家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丁纯老师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目标,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设计需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唐东波老师对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优先发展教育表示认同。结合自己参加上海市委党校期间在青海贫困县的实践经历,唐老师认为加强职业培训、加强人力资本的储备、解决包括城市教育、再教育培训,以及城乡教育分配的公平等问题都迫在眉睫。范剑勇老师同样认为,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普及高中教育,表现出当前教育问题十分关键。何喜有老师指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目标和方案,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越来越具体化,贫困人群将会大大受益。潘宁老师结合范剑勇老师的研究问题谈到,不妨考虑将生活质量指数更新到最新年份,结合近年来新政策的出台与调整,考量这一指数会不会产生新的变化。汪思海老师提出,当前养老问题较为吃力,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养老的政策令人振奋。最后,罗长远老师总结道,老师们的分享都将自己的研究与十九大建立了连接,报告内容使人获益匪浅。华民、范剑勇、罗长远、沈国兵、唐朱昌、陆寒寅、丁纯、何喜有、刘军梅、潘宁等老师及在读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报告,并与四位主讲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报告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