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年10月10日下午1:30-3:00,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66期 “Export
to Elude:Evidence
from a Tax Enforcement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hina”顺利进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樊海潮副教授进行报告,报告会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常务副系主任程大中教授主持。

樊海潮老师团队就以下问题进行研究:税收执行的加强,是否会引起企业从内销向外销转移。樊老师陈述,团队的研究动机出自对经典文献的延伸思考:经典文献都曾讨论过,政府能力越庞大的话,企业也会更加倾向出口。而在税收方面,税率提高、税收增多造成的政府可花费资本增加,使得该国的外部市场风险大大下降,推动企业出口行为(Rodrik,1998)。因此樊老师团队好奇,国内税务管理机制的强化,会否影响税率(文中表示为“有效税率”)?以及更高的国内税率会否促使企业倾向出口?
樊老师团队找到了2002年的“金税工程(Gloden
Tax Project)”作为自然实验,利用工企数据库的企业微观层面数据(企业地理位置、出口量和金额、增值税缴纳额等),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金税工程”指在90年代,中国大部分税收票据是手写的而非电子联网,偏远地区等的企业缴税行为是很难被税收部门查证的。2002年整体实施联网开具电子发票,且政府之间可互通,企业税收变得透明化,偷税漏税也变得困难。“金税工程”在事实上形成了税收加强。
不过在樊老师团队的研究中,企业是存在异质性的——即有倾向内销和倾向外销的区别。而出口型企业则会比内销型企业多了一层出口退税的优惠,即便“金税工程”加强了税率的落实,但外销型企业也可以通过多出口少内销来获取更多的补贴,从而抵消税收负担。
此外,樊老师团队的研究也区分考虑了融资约束(credit
constraint)是否存在的两种情况。现实中大部分企业还是会面临financial
friction,当面对成本压力时,企业会出现资源的再分配——内销更多or外销更多?(假定出口商品需要经过进口国的严格质检,因此对生产成本要求更高,相比而言内销商品的生产成本更低)。
在模型与实证方面,文章采用了常替代弹性效用函数。企业要在权衡收入和成本的情况下,最大化效用。当内销型企业遭遇“金税工程”时,百分百的压力会转化到成本上;而外销型企业面对同样的情况,还能够通过出口退税消解压力,而且理论上还存在边际成本最优化的海外销量解。现实数据也显示,所有工商企业中有20%多是享受100%退税优惠的,而这一定是会对企业造成正向影响的。此外,该模型还考虑了 “距离”对有效税率的影响:一个企业离税收部门较远,在制度管理上,企业的“最优决策”可以说是尽可能地逃税;但“金税工程”使它们暴露在管理之下,可能让它们寻求其他的“躲避”方法。
文章给出了三个预测,且实证结果也同样证明了这些判断:
企业距离当地税收部门越远(欧几里得距离和崎岖度),逃税概率越大。“金税工程”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原本远离征税机关的企业的有效税率。
考虑到出口退税率,“金税工程”对企业的出口行为影响显著为正,且退税率越高,对出口的刺激越大。对于远离征税机关的企业,“金税工程”对内销的负面影响和外销的正面影响更大。
企业credit
constraints的松紧程度,也会对企业的出口行为产生影响。约束越强,在税收内控加强下,更倾向出口。
需要注意的是,2002年的税务管理改革时逢中国进入WTO、享受制度优惠的初年,企业的进出口自然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强刺激。因此在本研究中,也控制了“2002年所有关税变化*距离”这一类指标。

以上这一问题引发了与会老师们的热烈讨论,主要集中于2000年初税收征管体制的全面改革、对于“距离”和崎岖度的含义延伸、出口行为的代理与虚假贸易(海关数据和工企出口数据对不上)、该研究的现实贡献等等问题。陈建安、丁纯、程大中、沈国兵、罗长远、李志远、鞠高升、何喜有、刘军梅、唐东波、汪思海、刘宇等老师积极参与讨论,对樊老师团队的研究提出丰富的建议。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左旭记录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