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下午13:30-15:00,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87期: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中日博弈:一个泛距离视野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报告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浙大CRPE首席教授、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伟教授主讲,由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主持。
报告开篇,赵老师首先从如何完成一篇优秀的学术研究说起。学术研究的起点是选题,好的选题特征包括三个方面:有趣味,一经说出来就能在同行中产生共鸣;有理论,有现成的理论可依托,且可望拓展现有理论;有方法,科学的方法,经济学尤其讲究方法,包括刻画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模型、检验推断的计量方法。而如何获得好的选题呢?一方面,可以运用“拿来主义”,将外国原创思想进行“中国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理论,并结合当前实际进行思考,产生新的想法。同时,赵老师认为通过阅读的积累,可以使多学科的知识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灵感与思路。学术研究也遵循着与制造业相似的分工,idea都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一个好的选题下,学术研究包括四个关键步骤,即提出问题、背景研究(文献综述,分出已知与未知)、推出猜想(命题)与实证检验。之后,理出结果,分出对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随后,赵老师提出了本文所聚焦的主题,即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中日博弈:一个泛距离视野的分析框架。文章的主要目的为,通过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现实的梳理,提出一个研究论题,借鉴并试图拓展现有理论,进而设计一个研究框架,就本人长期摸索出的方法做点演示。谈及选择这个论题的原因,赵老师指出,这个问题在新近思考的领域内,且是自己喜好的综合:空间经济学、博弈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三个经济学分支知识的综合。
在文章理论部分,赵老师首先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空间经济学是关于经济活动地域分布的学问,研究的关键词包括空间集聚与分散,中心—外围模型等。在泛核心—外围视野下,全球经济包含三大核心:北美(美国独占)、欧洲(欧盟)与东亚。而从空间上来看,全球三大核心中,北美和欧盟基本稳定,而东亚是不稳定的核心,是支离破碎的区域与重叠的自贸区下的一体化。当前东亚核心包含四块经济:中、日、韩与东盟。而从发展历史来看,东亚核心从1980年代日本独享,到1990年代日韩分享,2000年以来的中日韩分享,逐步发展至当前的向南扩张,东盟逐步加入核心,发展趋势为从“雁型模式”发展至当今两大(中日)与两小,构成一个不稳定的“菱形结构”。不稳定有双重含义,第一是人均GDP的巨大差异,尤其是中国与韩、日;第二是中国在核心的地位不稳固,尚未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接下来,赵老师从博弈论的视角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做出了阐释。当前东亚一体化中,大国主动而不主导,如日本试图依赖外力获得主导,中国主动(积极)而不主导,反而由东盟主导(战略:依托内部一体化,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倡议,主导东亚一体化)。因此,大国博弈的局面表现为,“两大”从合作走向竞争,地缘政治摩擦干扰经济合作;“两大”争“两小”,东盟是关键。从而在当前东亚一体化的形势下,中日博弈至关重要。从博弈论的视角,一体化主导权之争可以看成双寡头竞争,两大争两小, 聚焦东盟,获东盟支持者占优。从而可以把东盟比作第三方市场,把中日比作两个各自市场独家垄断的企业,只向第三方市场销售产品,体现为双寡头博弈。若将中日博弈类比为Bertrand
竞争,则面临的约束条件可以类比为中日争夺东盟的出价:中日竞相让利(援助)东盟,谁的优惠多(出价低),谁就能赢得东盟在一体化方面的合作。结合现实来看,相关的案例爱哭中日博弈东盟基础设施,泰国铁路项目等。如果设定两国的反应曲线,则曲线的起点由成本决定。此处成本的界定为克服距离的成本,引申为中日两国克服东盟距离的相对成本,成本较低者占优。
进一步地,赵老师从泛距离的视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说明。赵老师定义了REI,即相邻国家之间通过部分或全部消除贸易壁垒进而实现经济政策统一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逐渐缩小,直至消除限制经济交易的边界与距离效应。边界=距离=差异,此为1980年代以来经济学一个复活的视野, 由John
McCallum(1995,
AER)提出,具有开拓性。赵老师在此基础上将非地理因素纳入地理概念,将文化、制度、宗教、信仰等各种差异纳入泛距离视野,将克服这些距离的成本纳入中日两国争夺东盟项目的成本。文章纳入的分析的主要包括三重距离: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这样处理的好处主要包括:(1)可以计量,纳入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2)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政府与各种NGO努力的贸易成本效应;(3)便于找出问题,确定未来政策着力点与努力的方向,比如:缩小文化差异不单单靠政府间互动,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互动,由此引出NGO的重要性;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惯例、行业惯例、约定俗成等)影响与民间互动的意义等。
基于多重距离综合方向的拓展引力模型分析方法与实证分析,文章最终得到的结论如下:(1)东亚经济一体化可按照博弈论双寡头垄断竞争模型去刻画,中日争夺东盟是博弈的焦点;(2)可将三重距离视为博弈出价的固定成本,综合考虑这样的问题:中日与东盟之间,哪个距离更小,因而成本更低;(3)可按照成本-收益分析去理清其中的机理。此外,文章仍有尚待理清的问题,如国与国之间制度距离越大是否越不利于贸易投资互动,文化距离是否有拐点等。
报告后,与会者对赵老师的学术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尹翔硕老师指出,当前已有很多关于文化、制度距离的研究,但本文将三重距离纳入到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具有创新性。那么如何具体进行度量,以及如何能够体现出现实中几个维度的真实差异。赵老师认为,文章借鉴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各国的每一个特征进行打分,并根据各项因素的重要性分别设定一定权重,最后算出综合的评分。沈国兵、程大中、汪思海、尹翔硕、丁纯、唐东波、陈建安等老师及在读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报告,并与赵老师进行了深入地互动。最终,报告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