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83期:国际政治风险下的跨国并购和投资
发布时间:2018-04-24 浏览次数:
   2018年4月17日下午13:30-15:00,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83期“国际政治风险下的跨国并购和投资”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报告由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杜巨澜老师主讲,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程大中教授主持。

 
  杜老师这篇工作论文所探讨的主题是政治冲突下的跨国并购与投资——以日本在华的投资情况为例。首先,杜老师从文章的研究背景切入。随着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生产向全球一体化迈进,且创新型的技术等关键要素也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许多跨国公司都在本国范围之外销售了更多产品与服务。在这一背景下,在跨国并购与投资中,国籍似乎不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中可能难以避免地遇到政治冲突的目标国家,它们可能需要调整其进入模式,隐藏或减少国籍的可见度,以完成对目标企业收购,或尽量避开这些有纠纷的目标国。因此,在跨国并购的实践中,由于可能的政治风险,国籍的影响依然不可忽略。
 
  为进一步探究,杜老师提出了文章的研究问题:从收购方与目标国套利的视角,政治冲突如何影响公司的跨境并购活动与全球基金投资组合。针对这一问题,杜老师同时提出两点假设:(1)可能的影响包括:撤离(选择其他目标国);或在目标国内重新选择投资区域;(2)可能的影响渠道包括:历史事件记忆;激烈的反抗活动;人们对于收购企业国家的看法。谈及文章使用日本在华投资作为主要参考案例的原因,杜老师认为主要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位置与经济交流、投资与贸易往来都十分密切,而反日的示威活动也在我国内大规模爆发,可以以中日政治冲突作为冲击分析其影响。
 

  基于文章的研究问题,杜老师对以往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单回顾。诸多学者的研究都关注了国家间的敌对关系与跨境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如Gupta and Yu, 2009; Guiso, Sapienza and Zingales, 2009; Glick and Taylor, 2010; Michaels and Zhi, 2010; Ahern, Daminelli and Fracassi, 2012),其中也不乏针对中日战争对双边贸易与投资影响的研究(如Che, Du, Lu and Tao, 2014; Fisman, Hamao and Wang, 2014)。在此领域内,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研究了收购中的隐匿行为,即跨国公司在选择目标时减少国籍的可见性,主要通过在第三方国家控制的子公司对中国的目标企业进行收购,并还解释了日本跨国企业是如何受到这些影响的;同时,文章还在Fisman(2014)的基础上对于日本投资者对其中国持有的股份的反应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此外,还进行了模型的冲击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5年日本修改历史教材这一事件作为政治冲击。这一年,日本申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此后,重庆、广州和深圳市都在3月26日爆发了示威活动,民众不满情绪强烈。紧接着,日本政府又在4月5日通过了新修订版本的历史教材,教材中对日本侵华的历史予以否认,这成为了当年影响中日政治冲突的导火索。而仅选择此唯一事件的原因在于:它是2000-2009年间造成中日关系紧张的唯一重大事件,且在此事件发生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国间的对外投资活动频率都很低;而在此期间,其他重要的双边关系,如中美关系、中国与欧盟、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都相当顺利。这有助于单独研究中日关系对跨国公司的影响,并增加了文章识别战略的有效性。
 
  在计量分析阶段,文章在定义变量时还使用了一些假设:用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的相关记录来衡量收购规模,此外,还从中选取了真正完成的收购交易(相较于宣布但最终未完成的收购而言);根据最终控制者是否为政府部门,将目标企业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根据目标企业管理层的态度,将交易分为友好型与敌意型收购;根据目标企业所在的产业,挑选出涉及高技术产业的收购与敏感产业的收购(如能源、材料、媒体等);根据收购百分比,分为全资收购、多数股权收购与少数股权收购;根据是否有历史交易,分为新目标公司的收购与增量收购等。
 
  基于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文章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在反日示威活动结束后,日本收购中国目标企业的频率和数量都有所下降;(2)此外,各类指标也有所恶化,友好型收购、国有企业收购、高科技和敏感行业的收购、多数股权收购交易量与频率都有所下滑,此外,交易完成率降低、交易谈判持续时间增加等;(3)政治冲突后,日本注册基金在中国企业的投资组合也有所下降;(4)而上述变化表现出显著的省级差异:有更强烈的战争记忆、抗议情绪和对日本的负面看法的省份出现了更显著的下降;(5)在政治冲突后,日本跨国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第三国的子公司对中国的目标企业进行收购。

 
  报告后,与会者对杜老师的学术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谢一青老师提出,当前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可以尝试将研究数据的维度延长,进一步判断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何喜有老师也对杜老师的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程大中、丁纯、汪思海、干杏娣、田素华、谢一青、李志远、樊海潮、何喜有、罗长远、沈国兵、唐东波、吴建锋等老师及在读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报告,并与杜老师进行了深入互动。最终,报告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由左旭研究生整理和记录,刘曼莲研究助理校对)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