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双资拉动——中国强国之路
发布时间:2012-11-01 浏览次数:

双轮驱动双资拉动:中国强国之路

  

20121031 22:29 中国产经新闻报 评论(0)

 

  ——开放十年之融入世界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十年前的一锤定音,彻底敲碎了横亘在中国经济与世界之间的最后一扇窗。在欢呼之余,国人也忧虑不止。因发展水平滞后而带来的焦虑与恐慌,弥漫在银行、航空、石油等多个领域,有人直呼狼来了。

 

  十年过去了,我们惊讶地发现,引狼入室之后,获得的却是互利互惠的局面:十年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全球排名第六位跃居到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历这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再次达到一个节点,亟待重新规划和定位:从自我发展到互利互惠再到强调贡献,从游戏规则的适应者到运用者再到参与者,一个双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亟待打开,一个更加开放、与世界互惠互利的中国新形象正在形成。

 

  “引进来”爬坡 “走出去”发力

 

  如果说改革是促使中国前进的内部动力,那么,开放则是驱使中国前进的外部动力,改革和开放构成了双轮,共同驱使中国经济这驾马车稳步前进。

 

  加入WTO的十年成就了中国贸易的黄金期:10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超过10倍。如今中国已跃居成为全球GDP第二大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我国不仅是美国、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最不发达国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出口的成就已是有目同睹,近十年进出口贸易份额所占比重都在提高,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主要指商品贸易)所占比重已占世界总额贸易的10%左右。但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沈国兵认为,最大的改变还在于近几年所实施的外贸出口与进口并重、“走出去”与“引进来”双驱动的战略。

 

  大量的出口带来了贸易顺差和贸易失衡,也给贸易摩擦留下了隐患。统计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09年,中美贸易额从276.5亿美元增加到2982.6亿美元,加上1972年,18年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10583.36亿美元。

 

  虽然在贸易失衡下面掩盖着“顺差虽在中国,利润却主要在美国”的真相,但贸易失衡却常常成为美国向中国举起“大棒”的借口,并通过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途径不断给中国施压。

 

  为了减少贸易矛盾,中国改变了以出口为主导的贸易结构,开始实施出口与进口并重的战略。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建立双向投资的格局设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由过去被动挨打所造成的贸易失衡,到现在我们主动出击,到拉美非洲寻找市场,由贸易逆差单项向中国汇聚,到目前向世界各国分散,这是避免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剧以及频繁遭遇贸易壁垒的主要举措。”沈国兵认为,这也是我们入世十年后,在2005年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变化。

 

  从2004年开始,我国“走出去”战略明显提速。当年7月,TCL[微博]集团(1.98,0.05,2.59%)并购法国彩电巨头汤姆逊,TCL通讯控股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10月,上海汽车斥资5900亿韩元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后增持至51.3%);12月,联想12.5亿美元购入IBM[微博]PC业务。尽管前两项并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但并不失为对“走出去”的有益探索。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对此做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转折性的重大突破,这标志着我们的企业开始从全球市场来获得资源,寻求突破,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开始国际化的运作,带有里程牌性质。

 

  “国际化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但这步毕竟迈出去了,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国际形象正在树立。无论是从总体实力,还是从产业的水平和企业水平上,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得到了国际的认可。”罗仲伟说。

 

  这10年间,“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投资的格局已初具规模。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1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468亿美元增加到1160亿美元,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外商投资仍然超过900亿美元。同期,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600.7亿美元。中国“走出去”对外投资的规模正在迎头赶上。

 

  从今年以来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案例看,无论是收购规模还是收购目标,都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2478亿美元,超过135万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企业18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

 

  从大规模“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可以预见,由“走出去”与“引进来”构成的双向投资格局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外需乏力 内需亟待提振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全球化的主要内涵,但随着外需增长的乏力以及内资的壮大,扩内需、启用内资或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深入开放的另一层要义。

 

  外贸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出口占世界份额的17%,进口占8%,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但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后,外需这块在下滑,沈国兵认为,我们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内贸。

 

  “各地分割的贸易壁垒远远高出外部壁垒。入世十年后,随着外部需求环境的恶化,我们要扩大内需,急需解决贸易壁垒,解决各种关卡和各种税收。”沈国兵说。

 

  这也是在当前形势下,很多力图转内销的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据某外贸企业老板透露,在中国做市场很难,各大商场和超市普遍存在潜规则,存在各种关卡,而且还面临着商品是否适合市场的问题,远没有做外贸那么简单。这也是很多外贸企业宁愿停产也不愿意内销的深层原因。

 

  虽然很艰难,但在沈国兵看来,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十年,中国必须要改变对国际社会的依赖程度,大国的标志就是要减少对外依存度。美国的对外依存度在10%以内,而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却高达百分之五六十,这与一个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也是我们贸易摩擦频繁的根本原因。

 

  随着欧美等国经济不景气,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已走出国内的中国企业和外贸企业再次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围追堵截”。有分析人士判断,中国企业遭遇的障碍将会越来越多,甚至这种“被关注”的现象将成为一种常态。

 

  扩内需被提上日程,而扩大内需的关键在沈国兵看来是减少国内贸易壁垒,扩内需不仅是提高收入和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还必须要消除内部贸易壁垒,条块分割,增强商品流通性。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部分省市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除了国内市场,国内民营资本,作为一支新崛起的力量也可以为中国经济作出贡献。

 

  沈国兵认为,启用内资必须要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动辄上亿的项目,不仅增加了寻租的空间,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以及压缩了民间投资的空间。”

 

  据悉,经过近30年的积累,目前国内资本雄厚,很多地方都“不差钱”。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就坐拥8千亿元的民间资本。

 

  对于如何启动民间资本,沈国兵认为关键是减税。减税就是变相地投资,也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关键之举,就是给中小企业减税3000亿美元。

 

  在2011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先发出给微小企业减税的呼声。此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于20111129日发布,规定从201211日至201512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据沈国兵了解,这些措施已经得到了落实。“这是好现象,关键要扩大规模,给所有的中小企业减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应该是我们减税费的对象。”

 

  近几年,结构性减税一直是舆论主导的主旋律,但由于各种原因,结构性减税一直面临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

 

  不过,变化已经开启,新格局已经打开:201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从过去的“落实结构性减税”到“完善结构性减税”,这意味着结构性减税或将成为近几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

 

新闻公告
18:03:59
更多
新闻公告